半年前,在华盛顿举行的盛大国事访问中,印美两国的领导人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创牛配资,仿佛彼此的友谊进入了一个新的“蜜月期”。然而,如今的局面却是寒风凛冽,一纸关税令将两国关系撕裂得粉碎,昔日的“战略伙伴”如今却变成了针锋相对的对手。
2025年春,莫迪抵达华盛顿,与特朗普共进晚餐,言辞之间透露出无限希望。双方在双边贸易、防务、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合作被寄予厚望,并共同设定了“Mission 500”目标,力求在2030年前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5000亿美元。然而,这些热烈的掌声和期待的梦想,在僵硬的实际利益面前瞬间崩塌。
7月30日,特朗普宣布自8月1日起对所有印度商品加征25%的进口关税。这一消息让印度国内舆论炸开了锅。卢比暴跌,股市动荡,印度出口协会预测,这项关税将导致印度对美出口减少至少150亿美元。曾经的密切合作仿佛被这冷酷的现实狠狠打脸,印度这位试图在大国之间游刃有余的“赌徒”创牛配资,终于意识到自己押错了方向。
面对这一惨淡局面,印度政府除了口头表示反对,连像样的反制清单都无法拿出。无奈之下,莫迪的内阁只能一边咬牙切齿,一边希望通过外交手腕寻求援助。外交部紧急召见美国驻印度大使,发声要求解释,但白宫对此只是轻描淡写地强调这是“贸易政策调整”,并与近期的能源争端无关。印度面对这样的回应,不免感到深深的失望和无奈。
印度渴望在美国的庇护下获得支持,以应对来自中国的压力,却又无法放弃与俄罗斯的良好关系,特别是在能源领域的依赖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印度平均每天从俄罗斯进口原油约200万桶,占其海外石油采购的三分之一。然而,美国对其能源采购行为的强烈不满,让印度陷入两难。
这种复杂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,还有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定位。莫迪政府一直自信地将印度视为能够与中美平起平坐的大国,但事实上,该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位置上未能如愿,连G7都只让印度作为观察员。这种自我定位的高估,显然让印度在与美国的互动中陷入了困境。
6月,印度财政部长毫不退让地划出农业和乳制品的“底线”,声称绝对不让步。到了8月,面对美国突如其来的关税,连一份报复清单都无法呈现。这一幕就像一个自信满满的选手,却发现自己的实力远不及对手,最终只能默默退场。
如果特朗普加征关税只是一个开始,那么印度需要警醒的是,倘若继续坚持这种“两面派”的外交策略,将来可能在大国博弈中沦为棋子。在大国之间的较量中,缺乏实力做支撑的“小聪明”终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。国际社会的规则不是靠算计得到的,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国力争取而来的。
未来的印美关系需要重新审视。面对目前的困境,印度或需加速与欧盟、东盟等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,以减轻对美国市场的依赖,同时在能源、科技、防务等领域寻找可控的合作模式创牛配资,避免关系全面滑向对抗。但谁又能保证,这样的战略调整不会再次遭遇来自外部的闪电攻击呢?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